猎击三国第二百六十九章 【决战函谷】(2/2)

文/寇十五郎
猎击三国 | 本章字数:1452   | 猎击三国txt下载 | 猎击三国手机阅读
推荐阅读:抗日之精英特战队机战之无限边境扼元满唐华彩抗战之烽火燃血废物皇子:为何要逼我做皇帝?大唐:从贵妃寝宫开始签到
为人挡盾,何苦来哉?”

张济与侄儿张绣闻言互望一眼,心知贾诩所言在理。倘白狼军进攻长安,则必先拔弘农,谁也不敢放任一支敌友不明的军队在自家大军的后方。但叔侄二人也是伤脑筋,他们在弘农经营日久,总不能为避王师兵锋,放弃大好的根基,四处流窜吧?

贾诩处处以为张济叔侄考虑的态度,赢得了叔侄信任。张绣恭恭敬敬行礼道:“先生何以教我?”

贾诩“推心置腹”道:“两全之法,惟有一策。将军可派使者劝李、郭抢先进攻函谷关。如此,李、郭大军陈兵于关下,则将军便可在后方笑观成败了。”

张济叔侄茅塞顿开,在得到贾诩的耳提面命后,当即派使者出使长安,如此如此一番说辞——以贾诩对西凉诸将性格弱点之熟稔,忽悠这两个政、智点数不满十的家伙,还不是小菜一碟。根本不用他老人家亲自出马,只指使张济的使者跑一趟、传个话,李傕、郭汜这两个牛魔王,就被牵着鼻子乖乖出来了。

为什么一定要西凉军来攻函谷而不是白狼军挥师长安?

原因很简单,第一、雒阳周边未稳,朝局不宁,马悍及其主力军不能长时间离开中枢,以免生变。第二、于函谷关下打防守反击也好,出关迎敌也好,在后勤补给方面,远远好过劳师远征长安。眼下雒阳最缺的就是粮秣,在函谷关决战与在长安决战相比,粮食最少可节省大半,这笔账,任谁都算得过来。

果然,听闻李傕、郭汜挥师杀来,张济在弘农提供粮秣相助,雒阳君臣一时间陷入恐慌——这半年来,每每思及兴平年间,为了几副牛骨头,天子蒙羞;车驾东归,一路颠沛流离,食不果腹,命在旦夕……无论是天子刘协,还是诸公卿大臣,每个人都有一种脱离苦海、再世为人之感。谁也不想再跌入那无边苦海中,于是朝中掀起一股风浪,要求马悍上书谢罪,敦请天子撒销诏书,赦免西凉二将。

消息传到函谷关下的西凉军大营,李傕、郭汜皆得意洋洋,麾下军兵终日于关下耀武扬威,叫阵搦战。

函谷关扼守崤函咽喉,西接衡岭,东临绝涧,南依秦岭,北濒黄河,地势险要,道路狭窄,素有“车不方轨,马不并辔”之称。不过这指的是秦关,也就是秦朝时期的函谷关,位置在弘农郡曹阳亭以西。而汉朝的函谷关则在新安以东。

自汉室兴起之后,关中作为帝都,函谷关以东则称关外,人们都以自己是关中人为荣。楼船将军杨仆,原籍函谷关以东的新安县,别人说他是关外人,他深感不快,遂尽捐家资,于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在新安以东也修起了一座雄伟的城池,南临涧河,北依邙山。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是为汉函谷关,有了这座新关,杨仆也就成了关中人了。

如果说秦关是因险而制,汉关则纯属虚荣心作祟的产物,所以在险要上,远不能与秦关相比。汉函谷关外有大片平整土地,地势起伏平缓,倒是很适合大军作战。不过雄关到底是雄关,关外如壶腹,关前如壶口,两侧壁立十仞,任你千军万马,到此也得挤成纸片。也就是说,这函谷关,不是靠人多就能拿得下的。

李傕、郭汜陈兵关下,也不是妄想以区区五六千兵力,就能拿下函谷关,他们的目的,就两个字:逼宫。

逼天子、逼百官、逼马悍、逼白狼军。

守卫函谷关的周仓及麾下白狼营,早在西凉军出现关前时,就要迎头痛击,但将军府随后传来严令,严禁出击。违令者军法从事。结果周仓每日看着西凉军于关下耀阵,憋得一肚子气。

而马悍之的以迟迟不出击,并不是因为准备不充分,而是另有原因,他在等一个至关重要的消息。

六月初,一声鹰唳,掠过刚刚封顶的崇德殿,等待已久的消息来了。

马悍接过鹰眼送来的译件之后,对眼巴巴望着自己的诸将,只说了一句:“开始吧。”

当朝中喧嚣与西凉军气焰达到最顶端时,已经完成各项布署的马悍留下郭嘉留守将军府,亲提三千大军,迎战西凉军!


状态提示: 第二百六十九章 【决战函谷】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快捷键←)上一页:第二百六十九章 【决战函谷】(2/2) 返回《猎击三国》目录下一章:第二百七十章 【函谷关合战(上)】(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