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陈桥到崖山南宋纷纷篇(2/3)

文/梦中宋韵55
从陈桥到崖山 | 本章字数:1930   | 从陈桥到崖山txt下载 | 从陈桥到崖山手机阅读
推荐阅读:狂医武神天才萌宝:美男放过我娘亲纵目无敌升级王长生界大清贵人暗恋桃花源
,有啥大不了?骂得再狠,也不见秦桧掉一根头发、南宋得半分好处?

这么想就错了!不夸张地说:上面这些对一国家、一民族而言是最重要的!没有之一,就是最重要!

这时秦桧、赵构面对的是汉民族虽大受欺侮,却还没摧眉折腰的整体性格!在这时,汉民族仍从心底里认定自己是优等人种,是发达、文明、富裕、勇武的代名词。女真人也好、从前的契丹人也罢,都只是一时趁虚而入。在汉民族一不小心自我堕落时,凭白捡了一大便宜!

面对金国的压迫,这时拥有强烈自尊的汉族群集体反弹,文臣武将空前地团结起来。要求对外强硬,绝不接受屈辱的报价,让仇敌无偿得到伟大的汉民族的服从!

但:奈何汉民族的皇帝、首相不这么想!

赵构、秦桧注意到了风俗的巨大作用,两人在正式场合以工作谈话的方式讨论了解决办法。结论是“待疆事稍定,当须明政刑,以未劝惩,庶几不变”等议和的事办成了,再秋后算账,以政府的法令惩戒说事!

也只能有这一个解决办法,因风俗不是一两天形成的。改造甚至于压抑一个民族的性格是件长时间不间断的工作!

可这时,风俗的力量正排山倒海一样向赵构、秦桧他们压来!文官集团在继续行动,这一次站出来的人没之前那样的好脾气了,看一下监察御史方庭实说的话“天下者,中国之天下、祖宗之天下、群臣万姓三军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陛下纵未能率励诸将,克复神州,尚可保守江左,何遽欲屈膝于虏乎?陛下纵忍为此,其如中国何?其如先王之礼乎?其如百姓之心乎”

这是多么强烈独立的思想,敢于公开正式地对皇帝宣讲,千年以下读之。也不禁拍案而起,对方庭实起敬!试问之后的元、清两朝(明朝除外)有没有这样的言论?这样的反抗精神?那时中华民族的风俗是怎么了?而这都是谁搞的?

方庭实的话让赵构震惊!终于有人不买他的账,蔑视他所谓至高无上的皇权了?下面还会出什么事?苗刘之变的阴影再次笼罩了他。没等他作出反应,更强烈的一波动荡开始了!

临安城里各大主干道、显要地段,都出现了大批的榜贴,上面写着“秦相公是细作”百姓眼光雪亮:秦桧是汉奸!

这让秦桧心惊胆战、让赵构更惊慌!他的回忆是健全的。他没忘记就在十几年前、就在眼下他所在的土地上,曾出现过声势空前浩大的起义,来反抗他父亲的苛政!眼下他的作为比他父亲恶劣过万倍,他爸只是要汉人的钱,他是要汉人的脊梁!

怎么办?需要军队介入吗?可自从淮西兵变后。赵构最担心的就是军队!剖析心理的话,他在兵强马壮的现在,仍不惜卑躬屈膝向女真人求和,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不信任自己的军队。试想如他的军队在北伐中不断壮大会是怎样的局面?是金国的末日、还是他赵构的死期?

14日,王伦到达临安,被紧急召见。18日,参知政事孙近兼任同知枢密院事,准备接替即将被罢的枢密副使王庶。22日,王庶被罢。为了反对这次议和,王庶前前后后共上了13道奏章,终不能改变这一切!于是他选择了辞官!留给秦桧的最后一句话是“公不思东都抗节全赵时?而忘此敌耶”

同日,秦桧眼下的第一亲信勾龙如渊被火线提拔为秦桧当年在靖康之难中的职位、台谏官的老大御史中丞!勾龙如渊对秦桧如是说“相公为天下大计,而群说横起。何不择人为台官,使尽击去?则相公之事遂矣”

25日,赵构、秦桧等到了议和事件中来自文官集团的最强烈攻击!胡铨,时任枢密院编修。这是个没多少实权的位置,相当于国防部里一科员小干部。他写了一份奏章,字数不多,共1240个。与当时动辄万言以上的文章相比,实在很不起眼,但要看他写的是什么!

从金国此次诏谕江南事件说起,胡铨把南宋涉及此事的人员从上至下,从赵构、秦桧到使者王伦每一个人,都尽情揭露批判。他的用辞或许没方庭实那样干脆透彻,他的要求却石破天惊震撼官场。他要求宋廷杀秦桧、孙近、王伦以谢天下!以国贼之名杀秦桧!

这篇讨伐投降卖国主义的檄文一问世,立即四方传颂。宜兴一叫吴师古的进士出资刻板印行,让它以最快速度风行全国…讨伐秦桧的声浪达到了最**!

世人皆曰可杀,初入相府的秦桧顶不住了!宋朝宰执们哪受过这个?一般来说几句谣言就会自动辞职,如赵鼎,那才是爱惜羽毛的君子。这时舆论到了这程度,无论如何他都得写辞呈!秦桧真的写了,边递上去边转头对亲信说“就让皇帝杀了我吧,这样才能平息民怨”

赵构气得满脸青筋,这都是怎么了?上书…又有人要当陈东!胡铨是吧?真不知他是怎么混进的干部队伍,好,杀了他!

可秦桧不让,他说这样会让舆论爆炸的,已有人在说陛下您不孝了,这时再杀言事者,您就不孝到太祖皇帝那里去了!

赵构深吸一口气,忍!29日,他命令把胡铨远远地发配,尽可量地远,到岭南昭州去。立即起行,哪怕他小老婆正怀孕中也不得耽误!

秦桧长出口气,他爽了,对政治犯就是要从重从严!可偏偏有人又说不,是他的亲信手下“只莫采,半年便冷了。若重行遣,适成孺子之名”

真知灼见啊,秦桧一下子明白

状态提示: 南宋纷纷篇 --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快捷键←)上一页:南宋纷纷篇(2/3) 返回《从陈桥到崖山》目录下一页:南宋纷纷篇(2/3)(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