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古代名人录儒家亚圣孟子(约前372—约前289年)(2/7)

文/欧阳靖康戴韵
中华古代名人录 | 本章字数:2027   | 中华古代名人录txt下载 | 中华古代名人录手机阅读
推荐阅读:缚中宠一生一世一双人云虞之欢误人终生我给渣男戴绿帽长腿校花的呻吟艾伦养成日志
戊戌(公元前323年)孟子与农家陈相辩论周慎靓王1年魏后元15年齐威王37年辛丑(公元前320年)梁惠王“厚币卑礼”召贤纳士孟子见梁惠王,时约五十二岁孟子与周霄论出仕周慎靓王2年魏惠王后元16年齐宣王1年壬寅(公元前318年)孟子与公孙丑论短丧.周慎靓王3年魏襄王1年齐宣王2年癸卯(公元前317年)孟子约五十四岁,见梁襄王

孟子在范遇齐王子孟子至齐,答齐宣王问孟子论“我四十不动心”周慎靓王5年燕王哙5年乙巳(公元前316年)孟子出吊滕文公周慎靓王6年楚怀王14年鲁平公10年齐宣王5年丙午(公元前315年)鲁平公欲见孟子孟子返回齐国,与充虞论葬母齐宣王问孟子伐燕周赧王3年齐宣王8年楚怀王17年己酉(公元前312年)燕人叛齐,齐宣王说“吾甚惭于孟子”孟子论“臣视君如寇仇”孟子与淳于髡辩论孟子约六十岁,辞官离开齐国孟子遇宋于石丘周赧王25年辛卯(公元前290年)《孟子》约编撰于此时周赧王26年壬申(公元前289年)孟子约卒于此时2主要著作阐发孔丘的思想学《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就像今天的教科书一样。《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这部书的理论,不但纯粹宏博,文章也极雄健优美。(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孟子》有七篇十四卷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6]但考诸《孟子》,孟轲所见时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邹穆公、滕文公、鲁平公等皆称谥号,恐非孟子自作时所为也;又记孟子弟子乐正子、公都子、屋卢子皆以“子”称,也断非孟子之所为,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3主要思想思想概述《史记》说孟子有著述七篇传数世,《汉书·艺文志》说有十一篇。东汉末赵岐说孟子有《性善辩》、《文说》、《孝经》、《为政》四篇外书,则十一篇当是在七篇外又加外书四篇。赵岐认为外书四篇内容肤浅,与内篇不合,当是后人所作。流传至今的《孟子》,即赵岐所说的内篇。全书虽非孟子手笔,但为孟子弟子所记,皆为孟子言行无疑。从书中看出孟子有如下一些言论和思想: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以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因而他要求人们重视内省的作用。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仁政就是对人民“省刑罚,薄税敛。”他从历史经验总结出“暴其民甚,则以身弑国亡,”又说三代得天下都因为仁,由于不仁而失天下。他又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认为君主必须重视人民,“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君主如有大过,臣下则谏之,如谏而不听可以易其位。至于象桀、纣一样的暴君,臣民可以起来诛灭之。他反对实行霸道,即用兼并战争去征服别的国家;而应该行仁政,争取民心的归附,以不战而服,也即他所说的“仁者无敌”,实行王道就可以无敌于天下。民本思想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正因此原因,《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到五代十国的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仁政学说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

状态提示: 儒家亚圣孟子(约前372—约前289年) --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快捷键←)上一页:儒家亚圣孟子(约前372—约前289年)(2/7) 返回《中华古代名人录》目录下一页:儒家亚圣孟子(约前372—约前289年)(2/7)(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