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红与八十红论八十红论:在师在学(2/2)

文/长辰鱼长白山
诛红与八十红论 | 本章字数:747   | 诛红与八十红论txt下载 | 诛红与八十红论手机阅读
推荐阅读:大唐风华路大唐第一狠人帝国第一驸马万事如易回望大明笑今朝1852铁血中华大明:剧透未来,朱元璋崩溃了
于一也”的方法,能够“速乎好其人,隆礼”崇敬良师、崇尚礼仪,贯通“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可以说完成学习过程;对于人类未来提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学至乎没而后止也”,强调事物的发展性,启迪人们不断探索前进。总之,“物类之起,必有所始”事物发展有其原因努力学习才能有所成就。

中国古代思想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已经发展到极高的水平,其中思想理论渗透到文化各个领域至今仍然指导人们的言行。后来的文化思想虽然有所发展,但本质上文汇交融居多,以儒、道、佛三家融合统一是主要趋势。儒、道两家本来就是相辅相成,孔子曾经问道于老子;佛家自西域传入,吸收道家自然主义中国化后发展出禅宗,禅宗吸收儒家思想出现《百丈清规》,由此否定不劳不作、出家于在家区别渐微;儒家王阳明再次集佛道之大成提出心学,使得明朝后期学风大行。对于研究思想方法,佛道两家涉及神学崇拜这就不必说,古代人们日常用到的多是儒家格物致知的方法,在《论语·为政》里面有“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记·大学》里面有“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等章句。早期格物包含规矩管束的道理,后来引申到归结世间万物的位置以及本来,再后是观察万物的原本由来。像南宋朱熹提出“穷究事物道理,致使知性通达至极”,用一日格一物的方法“故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观理,以格夫物”,实现“至于用力之久,一旦豁然贯通,则众物之表裏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从而达到理解世界的目的。这样的方法与现代物理等自然学科研究的从微观、宏观领域探究万物本源变化相比较已经很接近了。

最后总结一下,人们从学习了解社会事物的原始本来面目,到希望通过学习有所发现创造使得人类不断取得进步,这才是学习的本质目的。


状态提示: 八十红论:在师在学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快捷键←)上一页:八十红论:在师在学(2/2) 返回《诛红与八十红论》目录下一章:八十红论:分离情缘(快捷键→)